澳門時裝設計引路人:關治平
可能,你聽過“世界職業技能競賽”澳門獲獎不少,尤其時裝,原來這個被譽為“世界技能奧林匹克”的比賽,與澳門甚有淵源,也推動了時裝設計在澳門扎根、成長。這是一個地道粵語長片式的勵志故事,關係到澳人夢想、製衣變時裝。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如何不斷調整,中心副理事長關治平由時裝設計師轉身成二○一九年“世界職業技能競賽”(下簡稱世職賽)流行時裝技術比賽總監。關治平説,經過中心二十年努力,現若有人想買一些特別的衣服,會想起澳門設計,澳門年輕人亦開始買澳門品牌。“最重要產品夠不夠好,價格合不合理。我及中心的目標是,建立澳門自己的品牌、技術。”
“最重要產品夠不夠好,價格合不合理。我及中心的目標是,建立澳門自己的品牌、技術。”
父輩薰陶自小結緣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製衣是澳門主要產業之一,直到九十年代配額制度取消而式微。關治平父親經營製衣小生意,自小出入製衣廠,耳濡目染,便愛上了時裝,平時放學或暑假會幫手,十二三歲即穿梭於工廠、碼頭、經濟局、財政局、船務公司及銀行,更跟爸爸到香港見客人,“當時接外國單,仍不識客人是時裝設計師,只統稱買家。他們要求甚高,重視知識產權,未必讓你影下衫板的照片。我便幫爸爸將衫板畫下來,度尺寸,拿相關資料,回澳再詳細計價、報價。有時幾十個款,一個下午要全部畫完。不過,感覺好開心。”每逢工廠落貨,關治平協助驗貨,現對學生作品評頭品足的習慣,原來自小便養成。
粵語長片總有個外剛內柔的父親及慈母,一個倔強的大家姐,以及喜歡幫人的長輩朋友,關治平有齊以上元素,十七歲中五畢業即到爸爸工廠返工,之後的故事更精彩,例如,有太子女不做,人工都不知便出外打工。“有一次,我打錯禀紙,三元一張,但負責的姑娘説不要緊,丟掉了算,我覺得不對路,鬧都不鬧一聲?”再例如,好好的打工兩年又去英國半工讀學時裝,“當時不忿氣要一個人收拾板房,一氣之下,看到雜誌上有英國大學的招生廣告,即衝動去申請,亦回應爸爸的為難要求,寫了一份留學計劃書,包括宗旨、目標、預算,最終獲批成行。”
輾轉英倫我行我素
與很多留學生一樣,關治平大學畢業後冀在當地發展,曾到英國著名時裝品牌馬莎見工,畢業作品又得英國著名鬼才設計師Paul Smith賞識,可惜遇上經濟低迷,決定回澳,卻碰上製衣式微,做過一些系列後計劃讀碩士,但最終因建立家庭而留下來。試過打政府工、學葡文,剛好一九九六年生產力中心成立請人,便順利加入。
關治平的事業、中心發展以及澳門時裝的轉捩點在二○○三年,當時勞工事務局委託中心參加世職賽時裝比賽,關以澳門專家身份帶陳玉妍出戰,其人生故事亦由粵語長片換成國際舞台,領略到甚麼是競爭,單賽前備戰已上了寶貴一課。當年關治平到鄰近地區取經,畢竟是競爭性比賽,得到的訊息有限,更捉錯路,放了很多時間去訓練學生操作衣車設備的技術,但比賽根本無要求。有了這個經驗,當中國內地數年前開始參賽,邀請她到北京介紹及教導比賽規則,關治平傾囊相授。
大膽求變做出成績
參賽以來,澳門在時裝技術比賽拿了一面銀牌、四個卓越表現獎章。關治平對賽事組織工作的投入、表現,得到大會認同及信任,一路被專家團投票選為副總專家、總專家,今年更被委任為賽事首位總監。關治平的加入也改變了時裝比賽的遊戲規則。她説,比賽名稱原本很老土,叫女子服裝縫製(Ladies’Dressmaking),題目也古板,只要求選手造同一套套裝,大會最多在樣板基礎上修改三成,例如做長做寬一點、少兩粒紐等,選手可以死背。二○○五年只十二個國家地區參加,大會不滿隊伍少,○七年關治平晉身副總專家,大會正式提出改革要求,否則殺項。然而,時任總專家優柔寡斷,作為“老二”的關治平便提出了逐步改革的方案。第一步改名,“當時澳門生產力中心剛好改了名,所以其中一個候選名稱與中心相關,叫成衣技術。印尼專家建議大膽一點,最終比賽更名為流行時裝技術即Fashion Technology。”現時世界各地學校都重視世職賽,之後陸續有了流行時裝技術這科目,並以比賽題目作為教案。
〝當時澳門生產力中心剛好改了名,所以其中一個候選名稱與中心相關,叫成衣技術。印尼專家建議大膽一點,最終比賽更名為流行時裝技術即Fashion Technology。〞
除改名外,關治平的“神秘盒”建議亦獲取納。顧名思義,這最後一道考題要求選手在不知情下,短時間內利用黑盒內的物料,再裝飾之前做好的作品,如做襟章、腰帶或小手袋,令作品更加完整。關治平説,○九年比賽正式改名、改賽制,比賽題目是婚紗,神秘盒則放了喱士、絲帶等,整體效果非常好,所有參賽作品甚有時尚感,迴響很大。澳門的梁瑞華憑一件甚具中葡色彩的作品,首度得到卓越表現獎章,關治平也有意外收穫。“比賽改新制,必有很多事情發生,加上下屆賽事在英國舉行,英國專家很進取,我一直以為副總專家都保不住。怎料所有專家都選我當項目總專家,我都好愕然。”
手腕圓融為澳爭光
小小的澳門,緣何能出一個連年成為頂級國際賽事的主要負責人,應非關治平所講“可能我腍善”。收起笑臉正經説,可能因她愛講道理,會聽完所有人的要求後去跟進分析,尊重其他專家,不是一言堂,遇事一齊解決,見招拆招,亦會藉澳門人融合東西文化的特質,化解一些文化差異問題。“有事時,中午飯都不食,坐下想辦法,又要假裝無事。想通了,即開會投票。也可能我勤力,甚麼都幫手做,更預先準備好所有東西;既要知人善任,有時也要打人情牌。”
世職賽會因應行業發展要求而變,題目要經業界審核,關治平解釋,比賽規則○九年開始,不斷加強吸引力及刺激性,避免死背。現在會分為四日、十八至廿二個小時內進行,每天的題目不同,例如專家組會在雜誌撕下八至十個合適的款式去抽籤,一揭曉即時比賽,甚考選手的基本功、創意及臨場應變,甚至工業安全:“選手有選手競爭,專家有專家過招。”澳門選手經過多個階段培訓、比賽選拔而來,一生人只可參賽一次,人人均全力以赴去追夢,試過有參賽者在台灣停學一年回澳專注練習,爭取代表澳門的參賽席位。他們知道世職賽對其專業成長很重要,每一屆都激情洋溢,“所有選手日日都喊,時刻都會喊。”關亦坦言,初時並非人人接受世職賽,只能逐個感染,讓他們知道世職賽對澳門產業的重要性,讓他們知道其他國家地區的先進技術、傳統手工。“中心可以將成衣技術匯點、中葡職中課程、對外課程等培訓,搞到今天的規範化,使澳門時裝能與國際接軌,都離不開世職賽所學的那一套以及各人努力。”
“中心可以將成衣技術匯點、中葡職中課程、對外課程等培訓,搞到今天的規範化,使澳門時裝能與國際接軌,都離不開世職賽所學的那一套以及各人努力。”
(原載於:《澳門日報》2018 年10月14日,c2版《澳門街》
what we did
- interview
- writing
- photography
-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