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盲管?

盲盒近年在內地爆紅,被譽為「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瑪特還上市,聲勢浩大,去年卻面臨壓力,不知可玩幾耐?現在做生意真艱辛,與市場無形之手打交道已經難,還得時刻警惕着政治、種族、性別歧視等敏感議題。

盲盒概念並不新鮮,有說源於日本明治末期,當時日本的百貨公司在新年期間會推「福袋」,顧客不知袋內放甚麼,但大多貨品的價值會高於福袋標價,此銷售手法深受歡迎並沿襲至今。事實,日本很多品牌都有福袋,大人、小朋友均中毒的扭蛋亦為類盲盒的東西。他們捉住了顧客的好奇心、獵奇心,在付出有限下,買個希望,人人樂試。強生早年介紹過外國一家初創公司,造型師會按客戶興趣而嚴選五件衣飾,放到神秘時裝盒寄給客戶,不滿意者可退貨,他們打的也是這一手。

然而,內地官媒近日對準盲盒熱出擊,說衍生畸型消費,家長和老師應培養未成年人良好消費觀,免誤入消費圈套,要進一步規範。文章令人打個突,有這麼誇張?任何事都有其度,沉迷得不能自拔都會出事。人家玩盲盒的商業模式風生水起,為何內地就出事?市場事,還是市場了,干預太多、管得太嚴未必好,消費者有真選擇權才是最重要及政府要捍衛的。

    強  生

(原載於2021年1月9日《澳門日報》姿彩版》

Share your thou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