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治平:澳門時裝業重量級推手
上世紀70至90年代,製衣為澳門主要產業,大廠、山寨廠林立,總有一間在附近。隨著製衣式微,博彩業興起帶動整體經濟,旅客量倍升,澳人開始富裕,產業逐漸轉型,製衣廠淡出,時裝店興起。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多年來是澳門時裝產業的主力推手,該中心副理事長關治平參與了澳門由製衣到時裝設計的全過程,自己亦由設計師變成“世界職業技能競賽”(下簡稱世職賽)時裝技術比賽總監,“為何我進入生產力,積極幫年青設計師?因為我知道,叫人幫忙的感覺並不好受。我希望他們有條比較好的路可以行。”她強調,澳門時裝仍在起步,希望社會能更多支持,推動澳門時裝設計師及品牌企業化是她個人及中心的目標。
關治平與時裝早已結下不解緣。十二、三歲便到爸爸的製衣廠幫手,過香港見客、畫樣板,中五一畢業即到爸爸工廠返工,同時進修時裝設計,幾個月後,冒著不幫自家生意被爸爸罵的風險,轉到另一間廠打工,兩年後再到英國讀大學。輾轉之下回流澳門,碰上製衣業式微,做了幾個系列服裝後轉行,1996年加入新成立的生產力中心做開荒牛,見工第一個遇上主席楊俊文博士,
“我就將當年仍未成立的成衣技術匯點的想法,逐個説出來,見工見了兩個小時。” 2010年時任國家總理溫家寶到訪過的成衣技術匯點,便是在這次對話中萌生。
關治平指出,澳門製衣底蘊深、聲譽好,外國買家認為澳門貨期準、質量高,雖因配額制度取消而式微,但政府一直沒有將製衣視為夕陽工業,反而做了很多工作,如引進一些外資大廠、推動新的生產模式等。生產力中心旨在提升澳門製造業的競爭力,目標很清晰,亦因應產業轉型及政策,不斷調整工作、課程,又帶業界到外地考察最新的設備等。不過摸索過程艱辛,“初時主要培訓來自工廠上了年紀的師傅,直至工廠北移,中心轉為培訓青年人。過了十多年,當年受訓的年青人,現在都變了設計師或經營自己的生意。〞
突破性發展
關治平認為,中心在2003年有突破性發展,明確了定位及目標,包括正規職業教育、世界職業技能競賽、專業文憑課程等。這一年,生產力與教育暨青年局合作,在中葡職中合辦正規時裝設計職業課程,“好開心,之前同事都説,哪個地區沒有時裝學校?”被關治平形容為澳門時裝業另一關鍵點,就是勞工事務局委託中心參加世職賽。她回憶,當年雙方第一次開會完,她們一行由高士德經隧道返回中心,全程車都心情忐忑,有感參賽如“mission impossible”
“點算?上司叫我當專家,但還有很多廠家在澳門,我怎能當?廠家會與我們去嗎?工廠還有後生仔女去比賽嗎?疑問眾多,但去過一次,我們便開竅。經過中心多年努力,將不可能變成普及,用了二十年時間,現在毋須再講故仔叫人入行。”
世界職業技能競賽有六十多年歷史,是最高層級的世界性職業技能賽事,被譽為“世界技能奧林匹克”,每兩年一屆,每屆均有逾千名來自世界各地,廿二歲以下的參賽者角逐,備受各國重視,得獎者會獲最高領導人接見,特區政府亦頒發“功績獎狀”予澳門獲獎者。過去,澳門在時裝技術比賽奪得了1面銀牌、4個卓越表現獎章。關治平2003年首次以專家身份,選拔、培訓並帶領選手參賽,同時參與賽事組織,工作備受肯定,多年來被各地專家投票選為賽事副總專家、總專家,今年更被大會委任為2019年俄羅斯喀山第45屆賽事的時裝技術總監,這是大會首設的職位,以統籌整項賽事。關治平強調,世職賽帶給澳門的不只獎項,更多是國際視野、時裝行業的最新標準及趨勢,中心的時裝形象範疇能有今天規模、培訓規範化,多由世職賽吸收回來。她亦參與了世職賽的改革,令時裝技術賽事更具挑戰性及吸引力,起死回生。
課程眾多 年3000人次
現時生產力中心的時裝形象範疇,每年培訓約3千人次,課程會面對不同的群體,如各學校的課餘興趣班,中葡職中時裝設計課程、機構提供在職培訓。另對外課程包括童裝、男裝、女裝、西裝褸、晚裝、運動裝、鞋、帽、飾物等,有設計、紙樣、縫製,還有化妝、美容、養生、美甲修甲、時裝攝影、模特兒、櫥窗擺設、禮物包裝、零售禮貌及英語,甚至有正確國際知名品牌發音等。中心與聖若瑟大學籌辦的時裝設計學士課程,2016年9月開課。即是説,中心的時裝培訓,實現了興趣班到大學一條龍。
因推動時裝設計的專業成績,關治平2011年獲特區政府頒發專業功績勳章,回看中心二十年發展歷程,她感覺每日都像新的一樣,因每年學生的標準、水平均不同,有些是家長要求讀,有些則自己有興趣。時裝發展亦日新月異,世職賽是按行業標準進行,比賽題目須經行業審查,競賽過程嚴謹,比賽後會將有關內容作為中葡職中等的教案,其他國家的學校都如此。故中心需每年檢討,加入新元素,積極與老師、學生溝通,監督上課情況,“如果我們晚上的文憑課程放少了心機,學生會流失,他們感覺到你有沒有落心機。到現在,我們可以自豪説,澳門的培訓稱得上成熟。”
參賽見真章
生產力中心過去主打培訓,澳門很多時裝設計師是其學生。隨著學生人數逐年增加、累積,特區政府又推動創意產業,時裝設計乃重點之一,中心不斷調整策略,培訓之外,也幫助學員追夢及產業發展,“我們想學生讀完書,仍然保持緊密聯繫,我們會繼續提供機會,讓他們去發揮。所以衍生出一系列活動。初時是一些業餘活動,慢慢邁向商業甚至專業階段。”
對內,中心每年舉辦多項比賽及澳門時裝週等活動,對外經常帶澳門設計師或品牌出外參展,澳門時裝的曝光率近年大大提升,“回歸前及初期,我們怎敢隻身去香港參加專業的時裝表演?現在可以好自豪地去。正如幾年前,香港辦Centrestage,是亞洲最好、最有認受性的時裝活動,要通過國際評審委員會的評審才能參加。第一年香港來澳門宣傳,邀請澳門參加,我們不敢,只去了觀摩。第二年膽粗粗鼓勵澳門的設計師報名,結果叫人驚訝,有8個澳門品牌入圍。今年14個報名,12個入圍,九月成行。”中心會在組織等方面幫他們,減少其資源及人力投放,可更專注於設計及製作。
世界各地都推創意產業,時裝乃兵家必爭之地,想突圍必須有策略。關治平指出,澳門有幾個推廣策略:
- “首先,一齊走出去,且每次都用‘Macau Fashion Parade’即澳門時裝匯演這名稱。如此澳門才有氣勢,才能吸引傳媒報導。只要有潛質,又肯投入,中心就會幫助,帶他們走出去。”
- 第二,參展時盡量分開不同類別的設計師及品牌,例如日常服、晚裝、運動服等,冀外界知道澳門時裝很多元。
- 第三,中心會主動要求活動的導演、模特兒等專業人士,向澳門設計師提意見,亦會通過一些研討會、分享會等,逐步提升其水平,
“澳門時裝設計師好nice,很隨和,容易相處。”她笑説。
Design for money
澳門時裝店、時裝活動甚多,社會有不同反應,有人認為澳門時裝已很好景,亦有人指澳門太多人開時裝店不健康,作為一眾設計師的其中一位師傅,關治平稱兩樣都不是,“我經常擔心他們能否做到生意,見面時會直接問,你來參加活動,有人看舖嗎?”事實上,澳門時裝近十年才定好位,現處起步、學習階段,設計師仍要投入很多時間去學習手藝、用料及管理,很努力才能站穩陣腳。因澳門設計師仍以手作為主,一年最多出兩季系列,三季亦勉強,但成熟品牌一年至少做到四季,大品牌甚至兩個星期便出新貨。不過,澳門設計師也各有門路,例如有人接到內地電影美術指導的工作,賺到錢便回澳租舖、做系列,惟不能說已很風光,實質艱苦經營,中心最終目標是推動澳門的時裝設計企業化,
“我們這麼多年,都想薰陶到有時裝設計師可以design for money,即產品有商業價值,公司可企業化。現在澳門時裝設計仍屬小微企,手作為主,搵到食,但非大老闆。”時裝設計、產業發展亦視乎社會大環境,週邊行業做得好便有利,例如澳門的演藝人、歌手喜歡用澳門設計,若澳門演藝事業發展好,時裝設計師可幫他們做美指、服裝等,賺到錢便繼續創作。
澳門時裝要別具特色
就通街時裝店話題,關治平笑稱不是今天的事,“在我的年代,很多同學的夢想,是在百達商場開一間時裝店。直到現在,開時裝店仍是很多少女的夢想。因為,無論當年過香港買貨或者今天飛韓國,成本都不太高。現在亦有不少學生先聽父母話,大學選讀一科熱門科目,畢業後再來中心學時裝設計,他們都很努力去完成夢想。”生產力中心會在營銷、櫥窗設計等方面協助這些創業者,鼓勵他們報讀中心的時裝設計課程,加強專業知識,亦鼓勵設計師敲時裝店門,寄賣作品,
“都算健康,起碼遊客來到澳門,可以見到各區都有一些特色時裝店,整個氣氛是靚的。”
説起時裝,快時尚近年異軍突起,H&M、ZARA、Uniqlo等款式多、出貨快,有設計又價錢平,相信每個家庭的衣櫥總有一件,此對個人設計師或小品牌造成甚大的競爭壓力。關治平坦言,不單只快時尚,自互聯網出現後,時尚界變化甚大,所謂的秩序已經全亂了,以前各大品牌會定好什麼時候出新系列、出席什麼活動等,但已有英國傳統的大品牌不跟大隊,何時發佈自己話事。時裝設計師必須知道大環境,但不要太受影響,更不應日日抱怨,“大環境控制不到,變化迅速,又無法預計,故不要被大趨勢左右太多,否則很難做。”
理念最重要
她強調,時裝萬變不離其宗,最重要有自己的理念、技藝並做好工作,澳門設計師須有自身特色,做一些較有附加值的產品,令客人持續光顧。這些產品並非一般快時尚所能提供,或者可以任意配搭。相反,澳門設計師的出品,最好是外面見得人、不怕撞衫的那一類,客人反要買快時尚去配襯,“我經常跟澳門的設計師説,你行這條路,品質一定要好。如果你外面是黑色衫,但染了人家裡邊的白色底衫;或者線頭未剪好,剪裁不稱身,便很難生存。你定要做好基本要求,之後才能靠個人特色突圍。澳門時裝設計必須保持過去製衣業的良好聲譽。”
國際時裝品牌及業界,向來重視世職賽,如英國著名設計師Paul Smith便提了很多意見,作為比賽主要統籌者之一的關治平,一直與世界各地專家、品牌打交道,了解行業趨勢及竅門。她教路,設計師必須定好位,定好系列時間表、銷售對象,去哪個網上平台、在什麼城市寄賣、出席什麼展會或時裝活動,若然真不知怎做,建議先打工,“現在不少成功者都是畢業後,先入大時裝公司工作,學習三至五年才自立門戶,做自己品牌。若真對時裝情有獨鍾,可以去內地工廠,學習整個設計部門的運作及整個生產過程。”澳門名店林立,澳門年青設計師或學員,可大膽入去,掀起人家的衣服去觀摩名牌手工,同時善用澳門優勢,
“到底芬蘭小鎮方便,還是澳門方便?我們去廣州買布料,坐車兩個小時,去香港一個小時船;芬蘭由小鎮去赫爾辛基要五、六個小時車程,名店沒澳門多,更沒有內地的市場及物料供應,買一粒鈕都不容易;蒙特利爾有個世職賽老師,她們要等布商拿一箱布到學校,裡面有什麼便只能用什麼;毛里求斯的朋友要去深圳買人型公仔,現在很多品牌去越南、柬埔塞找生產商,澳門去越南怎也比巴黎近。所以澳門的供應鏈如何,關鍵在你怎樣看,肯不肯去跑。”
理想:時裝企業化
有了理念、工藝,又肯跑出去,接著是風格、出路等問題,關治平指出,澳門不少設計師,包括時裝、平面甚至電影等,下意識偏向中葡文化,很多時裝設計師會用澳門日常元素如路牌、藍白色、大賽車等,冀透過作品帶出自己是澳門人。現實很難改變他們的風格,只能透過課程、研討會及出外參展時的專家意見,潛移默化,“只要品牌有一個簽名式特點就夠,風格不應太死,變化可以多元。”她也説,澳人不應妄自菲薄,根據香港Centrestage的調查,澳門設計能打入國際買家的二十強,有兩個更成為買家最受歡迎品牌,不少時裝達人的博客及傳媒,亦開始關注澳門的設計師及品牌,高級私人訂製是澳門時裝其一出路,因現在不論男、女,都不想出席宴會撞衫,亦想以服裝表現出風格、品味,“所以,很希望澳門設計師可以做到企業化。他的專長可能是高級訂製,但具備知名度後,一班年輕設計師可拿他的品牌,去做一些大路服裝放時裝店賣。內地著名設計師郭培便是很好的例子。〞
what we did
- 採訪
- 撰稿
- 攝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