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舊立新 融入大局

中國銀行(澳門)行長:李光

2017年7月,中國銀行澳門分行迎來了新任行長李光。秉承求新求變的理念,李光兩年來馬不停蹄,目標將中銀澳門由傳統的城市銀行,“升呢”為區域性銀行。他認為,達標靠的是人,管理須以人為本,令老中青各展所能,尤其是年輕人必須多承擔,“壓擔子,壓出能力、壓出業績。”管理實踐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李光1988年加入中銀,先後任職於山東省分行、德國法蘭克褔分行。現除任中銀澳門分行行長外,還有多項公職,包括澳門銀行公會主席、特區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澳門中華總商會監事長、澳門中國企業協會副會長。李光說,澳門處於“一國兩制”的特殊環境,中銀作為澳門市場規模最大的銀行,肩負特區澳門元發鈔代理行、政府公庫代理行,有著“在商明政”的特殊使命,“我身兼多個社會職務,感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尤其在維護澳門經濟金融穩定,推動澳門金融業發展,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方向上,中銀責無旁貸。”

職務多責任大

李光來澳前在中銀法蘭克福分行打拼多年,職至行長,也是法蘭克福中資企業協會會長、德國中國商會主席。他坦言,最希望看到的改變,是中銀澳門能從一間以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為主、服務澳門本地的城市銀行,逐步轉變為全功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一帶一路”地區、輻射葡語國家的區域性銀行。“我來了澳門兩年,就適逢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公佈。這對我來說,一方面感到十分幸運和光榮,因能為國家的重大決策,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貢獻力量,但又同時感到肩上壓力很重,更希望看到澳門中銀能盡快融入灣區,為‘一國兩制’偉大事業做出更多、更好的貢獻。”

銀行為百業之母,中銀澳門是澳門銀行龍頭、全澳規模及市佔率最大的銀行,轄下有35家支行,資產總額逾7,500億澳門元,存款、放款等主要業務約佔澳門市場份額四成,更有1,700多名員工,約佔全城銀行從業人員的四分之一,數據說明了其經營、業務對澳門的重要性。作為主帥的李光指出,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在於成果,很難從單一元素一概而論,“對管理而言,最核心的還是人。具體對銀行來說,無論是在哪裡工作,最核心的還是員工及客戶。”

李光說,管理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他認為,有幾個元素對管理非常重要:

一是強調“以人為本”的隊伍建設理念,重視人才培養與機制建設。因實施任何戰略都依靠人才,員工是企業奮鬥發展的力量泉源。要實現人才與銀行共同成長,就要以人為本,發揮各年齡層人員的作用和優勢。年輕員工是分行的活力與未來,需為他們設計好符合時代要求的成長通道,不拘一格用人才,“要多給年輕員工鍛煉機會,拓寬眼界與經驗,通過壓擔子(多承擔),壓出能力、壓出業績。”作為領導者、管理者,應在各個部門研究老中青三代人員相結合的人員結構,形成“老有所為、中間力量擔重任、年輕員工獲培養”的人才梯隊。此外,應做好企業文化的正向引導,激發員工幹事創業的活力,培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不拘一格用人才

誠如李光所言,管理最重要的是人,當中核心就是文化,包含民族特質、社會文化、企業文化等,在中、德及澳門都工作過的李光深有感受,“德國人素以嚴謹、守時的優良工作作風著稱,值得我們學習,德國精細化製造與精益化管理,更成為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中國人則以勤勞與智慧聞名。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國民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實現由低收入國家邁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明顯提升。至於澳門,就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澳門文化是一種以中華文化為主,兼容葡萄牙等西方文化共存的多元文化。”

李光說,國家、澳門以及中銀為年輕人提供了很多鍛煉、成長機會,寄語青年人抓住當下的歷史機遇,樹立堅定的信念,以崇高理想和遠大目標作為人生奮鬥的指引。要更深入理解祖國文化,領略中國、世界文化的精髓,加強對中華民族的整體認同感,把個人的夢想和國家發展機遇緊密結合,找到讓自己發光發熱的舞台與施展個人才華的空間。要多利用澳門的平台,澳門有“一國”之本,“兩制”之便,具有社會穩定、資金充裕、資本進出自由、稅制簡單等優勢;澳門還具有與國際金融市場對接的金融體系,金融機構按國際化、市場化運作,金融監管符合國際標準,受到國際組織的廣泛認可。因此,年輕人可學貫中西、融通中葡,應多走出去看看,積極拓展自己的視野,拓寬自己的發展空間,以不負時代不負青春的使命,做中國夢的追夢人。同時要勇於求新求變,以創新精神、工匠之心,在專業領域力爭一流;要堅守初心,以遵規守紀和潔身自律,去築牢個人職涯發展的根基。

以客戶為中心

二是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提升管理效率與服務能力。李光說,正如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所言,“企業在客戶面前唯一要做的,就是適應和滿足客戶的需求。”須站在客戶的角度去思考經營,只有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才有市場,以客戶為中心是銀行經營的永恆主題。

說起中銀,在澳門各行各業都有其身影,且不限於經濟層面,還有政治、民生等各方面。李光來澳時間不算長,卻能娓娓道來,中銀澳門秉承“根植澳門,服務澳門”宗旨,一直堅決落實“一國兩制”方針,緊貼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澳門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堅定擔起社會責任,推動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斷參與“一個中心、平台”、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等跨區域金融服務的合作交流,持續豐富澳門的金融生態。在服務澳門經濟建設、促進產業多元發展的同時,創造了大量專業、優質的就業崗位,為澳門年輕人開闢了向上流動的機會和渠道,“作為一家商業銀行,澳門中銀的首要責任是維護澳門金融穩定,推動經濟發展。成立69年來,始終大力支持澳門工商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為澳門的繁榮穩定做貢獻。”言商言政方面,澳門中銀面向政府,積極出謀劃策,全面支持政府施政,持續推動特色金融發展,“中銀澳門現有一名行政會委員、兩名立法會議員、一名金融管理局的監察委員會委員,另有11位員工兼任內地各級政協委員。”

無巧不成書,李光一來澳門,便遇上了天鴿、山竹兩場重大自然災害,重創澳門社會。在他的主導下,澳門中銀及時推出了“群策群力”貸款援助計劃,解決受災商戶的燃眉之急。另外,他們多年來堅持為澳門的大專院校、中小學等,設立中銀獎學金,並舉辦慈善活動,向公益團體、社會服務機構、教育團體等提供捐助。

科技引領求新求變

三是注重科技引領與求新求變的思維,提升核心競爭力。李光解釋,在金融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企業經營管理必須學會“科技引領”的管理思路,以提升經營效率。現在銀行業能對全球客戶提供一體化服務,為客戶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一切都是靠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銀行業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科技也是銀行的生命力,現在只要用手機,客戶在全球各地,都能享受到隨時、隨心、隨地的優質服務。可見,不論是銀行業務發展、還是後台管理,堅持科技引領與求新求變的思維,都是我們贏得客戶的唯一法寶。只有技術領先,才可能實現持續領先、持續發展。”

 “商場如戰場,應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企業管理者一定要不斷主動求新、求變,要改變過去路徑依賴的模式。例如大公司、大企業往往有些常見的會議病,我主張開會一定要做到問題導向,必須拋棄形式主義的做法。我平時也主張刪繁就簡,縮短匯報路徑,直接面對管理及經營問題,解決實際問題,適應市場變化。”李光表示,不論身處何種文化,在管理方式上一直強調“求新、求變”必須改變過往用傳統銀行業大刀長矛的落後經營及管理方式,要主動破舊立新,適應時代,甚至領先時代,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經營銀行。

在李光“求新求變”的管理理念影響下,中銀澳門這兩年產生了很多變革。在債券、中葡金融服務等方面,取得不少成效和經驗,如先後發行全球首筆等值18億美元的粵港澳大灣區澳門元債券、45億元人民幣“一帶一路”債券等多種主題債券;以全球協調人、主承銷商資格,協助財政部首次在澳門發行人民幣國債,獲得財政部和澳門金管局的高度認可,贏得市民良好口碑。又針對澳門以中小企為主的結構及發展,中銀澳門今年設立了普惠金融部,推出系列產品,大力扶持小微企業,如研發中銀智慧付,使澳門商家收銀、居民民生消費、內地遊客都能在澳門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掃碼支付服務。此有利中小企節省人力和運營成本,也利於實現灣區內移動支付互通,增強澳人融入灣區的獲得感。

逾30年的職涯都在中銀,李光坦承,加入中銀這個國際化大平台對其人生影響甚大,通過中銀的發展機遇,讓他可在國際一流的金融中心學習鍛煉,與全球一流的同業同台競技,與一流的銀行家及企業家們一起探討國際金融形勢及發展,從而獲得國際化的視野,提升格局及專業能力,

“這些經歷對於我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明年是中銀澳門成立70週年,該行的發展將邁入新里程。李光稱,中銀總行今年4月與特區政府簽訂了“中國銀行配合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服務合作協議”,澳門分行作為聯絡和具體事項的落實單位,將全力為澳門企業、居民,提供灣區一體化的民生及金融服務。

過去澳門在金融方面比較傳統,整體的金融力量比較薄弱,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特色金融,業界進取不少。李光分析,澳門發展金融服務業是經濟適度多元的正確選項之一。澳門面臨土地和人口總量偏小、人才不足等客觀問題,博彩以外行業不容易發展壯大,惟金融業已具備相當基礎及規模,2017年銀行業佔澳門GDP 5.4%,2018年底銀行業總資產達1.78萬億澳門元,營運利潤為160億澳門元,從業人員超過6,400人。從實踐上,發展金融業見效快,特色金融產業從2015年提出至今,已在財富管理發展、債券市場培養、中葡金融服務平台和跨境人民幣清算中心建設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績,為澳門未來創造高質量的就業崗位,有助推動年輕人向上流動。

2018年底銀行業總資產達1.78萬億澳門元,營運利潤為160億澳門元

要發展特色市場

李光建議特色金融聚焦三個方面,要突出澳門的特色優勢,包括獨立關稅區、自由港,資金進出自由、監管與國際接軌及得到國際認可等;要服務特色區域,即珠江西岸、泛珠西地區、葡語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要發展特色市場,重點發展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的特色融資租賃市場、資產管理市場(葡語國家資產轉讓平台)、特色產權交易市場(黃金交易所等)、專業債券市場等。

李光又提到,發展澳門特色金融、做大做強金融產業是個長期過程,政府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須實施積極的發展策略,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做好頂層設計與行業支持策略,主動加快金融法律制度、監管體系、行業準則及金融科技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金融牌照及業務的審批效率,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加強財稅支持政策,可仿效香港、深圳經驗,建立特色金融發展基金,制訂金融業招商引資獎勵辦法、特色金融財稅優惠措施及其他配套機制,“人才是金融發展的關鍵,澳門現在特色金融領域、葡語金融、金融科技等方面人才不足,成為發展短板,極需有效的人才吸引政策和培養策略,凝聚和培養金融專業人才。”

與此同時,金融業要積極配合政府,形成“政府引導、行業參與”,抓住經濟轉型新機遇。李光指出,業界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大灣區建設,打造“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民幣離岸副中心,重點服務於葡語國家。業界要以琴澳金融合作為基礎,以民生金融為切入點,實現粵澳“資金通”的突破,最終為大灣區實現“支付通”、“融資通”、“服務通”的目標先行先試,做出“實驗田”的效應。業界也得充分發揮澳門金融的平台優勢,為走向“一帶一路”及葡語國家的中國企業,以及進入中國市場的“一帶一路”國家企業,尤其葡語國家企業提供全流程雙向金融服務;積極探索與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原載於:澳門管理人雜誌79期)

what we did

  • 採訪
  • 攝影
  • 撰稿